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高考物理很难,我们可以这么说,物理是高中所有学科中最难的一科,因为高中物理不仅知识点多,需要理解的知识也很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第一章 力
1.重力:G=mg
2.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f=μFN即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2)静摩擦力:①对一般静摩擦力的计算应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切记不要乱用
f=μFN;②对最大静摩擦力的计算有公式:f=μFN(注意:这里的μ与滑动摩擦定律中的μ的区别,但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是一样的)
3.力的合成与分解:
(1)力的合成与分解都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具体计算就是解三角形,并以直角三角形为主。
第二章 直线运动
1.速度公式:vt=v0+at①
2.位移公式:s=v0t+at2②
3.速度位移关系式:-=2as③
4.平均速度公式:=④
=(v0+vt)⑤
=⑥
5.位移差公式:△s=aT2⑦
公式说明:(1)以上公式除④式之外,其它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2)公式⑥指的是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之值恰好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速度,这样就在平均速度与速度之间建立了一个联系。
6.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有下列规律成立:
(1).1T秒末、2T秒末、3T秒末…nT秒末的速度之比为:1:2:3:…:n.
(2).1T秒内、2T秒内、3T秒内…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n2.
(3).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 n-1).
(4).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1:3:5:…:(2 n-1).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1.牛顿第二定律:F合=ma
注意:(1)同一性:公式中的三个量必须是同一个物体的.
(2)同时性:F合与a必须是同一时刻的.
(3)瞬时性:上一公式反映的是F合与a的瞬时关系.
(4)局限性:只成立于惯性系中,受制于宏观低速.
2.整体法与隔离法:
整体法不须考虑整体(系统)内的内力作用,用此法解题较为简单,用于加速度和外力的计算.隔离法要考虑内力作用,一般比较繁琐,但在求内力时必须用此法,在选哪一个物体进行隔离时有讲究,应选取受力较少的进行隔离研究.
3.超重与失重:
当物体在竖直方向存在加速度时,便会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超重与失重的本质是重力的实际大小与表现出的大小不相符所致,并不是实际重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只是表现出的重力发生了变化.
第四章 物体平衡
1.物体平衡条件:F合=0
2.处理物体平衡问题常用方法有:
(1).在物体只受三个力时,用合成及分解的方法是比较好的.合成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合成转化成两个平衡力来处理;分解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分解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
(2).在物体受四个力(含四个力)以上时,就应该用正交分解的方法了.正交分解的方法就是先分解而后再合成以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的思想.
第五章 匀速圆周运动
1.对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
①.线速度的定义式:v=(s指弧长或路程,不是位移
②.角速度的定义式
③.线速度与周期的关系
④.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
⑤.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v=r
⑥.向心加速度
2.(1)向心力公式:F=ma=m=m
(2)向心力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在计算向心力时一定要取指向圆心的方向做为正方向。向心力的作用就是改变运动的方向,不改变运动的快慢。向心力总是不做功的,因此它是不能改变物体动能的,但它能改变物体的动量。
第六章 万有引力
1.万有引力存在于万物之间,大至宇宙中的星体,小到微观的分子、原子等。但一般物体间的万有引力非常之小,小到我们无法察觉到它的存在。因此,我们只需要考虑物体与星体或星体与星体之间的万有引力。
2.万有引力定律:F=(即两质点间的万有引力大小跟这两个质点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说明:①该定律只适用于质点或均匀球体;②G称为万有引力恒量,G=6.67×10-11N·m2/kg2.
3.重力、向心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
(1).地球表面上的物体:重力和向心力是万有引力的两个分力(如图所示,图中F示万有引力,G示重力,F向示向心力),这里的向心力源于地球的自转.但由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很小,致使向心力相比万有引力很小,因此有下列关系成立:
F≈G>>F向
因此,重力加速度与向心加速度便是加速度的两个分量,同样有:
a≈g>>a向
切记:地球表面上的物体所受万有引力与重力并不是一回事.
(2).脱离地球表面而成了卫星的物体:重力、向心力和万有引力是一回事,只是不同的说法而已.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说到卫星就会马上写出下列方程的原因:
=m=m
4.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和半径之间的关系:
(1).v=即:半径越大,速度越小.
(2).=即:半径越大,角速度越小.
(3).T=2即:半径越大,周期越大.
(4).a=即:半径越大,向心加速度越小.
说明:对于v、、T、a和r这五个量,只要其中任意一个被确定,其它四个量就被唯一地确定下来.以上定量结论不要求记忆,但必须记住定性结论.
第七章 动量
1.冲量:I=Ft冲量是矢量,方向同作用力的方向.
2.动量:p=mv动量也是矢量,方向同运动方向.
3.动量定律:F合=mvt–mv0
第八章 机械能
1.功:(1)W=Fs cos(只能用于恒力,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下)
(2)W=pt(此处的“p”必须是平均功率)
(3)W总=△Ek(动能定律)
2.功率:(1)p=W/t(只能用来算平均功率)
(2)p=Fv(既可算平均功率,也可算瞬时功率)
3.动能:Ek=mv2动能为标量.
4.重力势能:Ep=mgh重力势能也为标量,式中的“h”指的是物体重心到参考平面的竖直距离.
5.动能定理:F合s=mv-mv
6.机械能守恒定律:mv+mgh1=mv+mgh2
怎么复习高中物理
第一、回归基础
踏踏实实对着考试说明把考点涉及的知识先记忆几遍,再一章一章的看笔记(或者好的参考书中的知识注解),最后分章节的做少量难度适中的练习,收获会比反复的刷卷子好过十倍。
第二、整理错题
首先要把错题按知识模块分类,接着按“破题点”分类(破题点是指一个题分析过程中耗时间最多的步骤:比如图像信息,隐含条件,动态过程等等);整理后把出错的知识点的理解方式归纳到知识体系图中并记牢。
第三、注重物理思想方法的训练
这一条适合那些想冲刺满分的同学,要得满分就一定要冲刺探究题。探究题经常涉及的物理思想方法有:类比等效,量纲,归纳,极限,微元,平均值,守恒思想,对称思想等等。
高中物理复习技巧
1.模型归类
做过一定量的物理题目之后,会发现很多题目其实思考方法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按物理模型进行分类,用一套方法解一类题目。例如宏观的行星运动和微观的电荷在磁场中的偏转都属于匀速圆周运动,关键都是找出什么力提供了向心力;此外还有杠杆类的题目,要想象出力矩平衡的特殊情况,还有关于汽车启动问题的考虑方法其实同样适用于起重机吊重物等等。物理不需要做很多题目,能够判断出物理模型,将方法对号入座,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2.解题规范
高考越来越重视解题规范,体现在物理学科中就是文字说明。解一道题不是列出公式,得出答案就可以的,必须标明步骤,说明用的是什么定理,为什么能用这个定理,有时还需要说明物体在特殊时刻的特殊状态。这样既让老师一目了然,又有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还方便检查,最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在分步骤评分的评分标准中少丢几分。
3.大胆猜想
物理题目常常是假想出的理想情况,几乎都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释,所以当看到一道题目的背景很陌生时,就像今年高考物理的压轴题,不要慌了手脚。在最后的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要保持沉着冷静,根据给出的物理量和物理关系,把有关的公式都列出来,大胆地猜想磁场的势能与重力场的势能是怎样复合的,取最值的情况是怎样的,充分利用图像提供的变化规律和数据,在没有完全理解题目的情况下多得几分是完全有可能的。
高考物理复习方法
1、失选考模块者失高考,已经成为物理考生的共识。对这部分教材要做到精读细研,看懂、看透,该识记的要记牢,该理解的要弄懂。一遍不行,二遍、三遍,不留死角。另外,还可以结合选考模块的专项训练题进行查漏补缺。
2、物理中有许多数据和量化的结果需要我们了然在胸,否则会感到没边没底,此时应把它们该记的记,该默的要默。要知道物理量结果的大致范围,如折射率大于1,动摩擦因数小于1,太阳质量的数量级为1030kg,地球质量的数量级为1024kg,可见光的频率数量级为1014Hz,可见光的波长为4000 埃-7000埃;要知道常用物理量的数值,如一个原子质量单位的亏损1u=931.5Mev,地球半径6400km,第一宇宙速度7.9km/s,氢原子的基态能量E1=13.6ev;要知道物理量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F=10 6F,1pF=1012F,1埃=10-10m,1兆=106,1eV=1.610 19J。
3、要“看练结合”,每天一小练。小练练手感,练大局观、练应变能力、时间掌控等。这些练习题路子一定要正、要配答案。通过训练,找自信、防手生。
高考物理答题技巧
定义题设中没有交代的物理文字说明不能少。题目中没有给定的物理量和符号,考生必须交代清楚,比如一些字母表达,一定要交代,如果说得不完整,只有过程分,很难把该题分数得全。
用符号描述物理情景和过程的文字说明不可少。因为这些内容可以引导阅卷老师评卷时给分。比如有一年高考物理考了“蹦床”,如果考生写清楚“人与蹦床作用前做自由落体运动”,这就是在交代过程。
说明方程研究对象的文字说明也不可少。因为这些文字能说明列方程的依据。
阅卷时,不少考生因为方程列得不规范,导致与参考答案不一致,从而失分。而这些必要的文字说明就能引导阅卷老师顺着文字提示找出得分点。